日期:2025-06-30 08:13:27
近日,浙江一名空姐被确诊感染艾滋病病毒(HIV),引发广泛关注。这位30岁的李女士(化名)在例行体检中被查出HIV抗体阳性,对此结果感到震惊不已。经医生深入调查发现,她对艾滋病的认知存在多处误区,这些认知偏差恰恰是导致她感染的关键因素。
李女士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她经常往返于国内外各地,接触人群广泛。医生在追踪她的感染途径时发现,李女士平时看似"健康意识很强",却在艾滋病防护方面存在严重的知识盲区。这一案例不禁让人警醒:在我们自以为了解的疾病面前,往往隐藏着最危险的认知陷阱。
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统计显示,我国每年新增艾滋病感染者中,约65%是因性传播途径感染,而这些人群中超过80%存在防护知识误区。
展开剩余87%医生通过对李女士的深入访谈,总结出了7个普遍存在的艾滋病认知误区,这些误区不仅存在于她身上,也广泛存在于公众认知中:
误区一:认为"看起来健康的人不会携带HIV"
李女士承认,她判断伴侣是否健康主要靠"看起来干净、体面"这一主观标准。医学上,HIV感染后可有长达10年甚至更长的无症状期,感染者外表与健康人无异。中国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数据表明,约57%的HIV感染者在确诊前对自身状态毫不知情。
这种"以貌取人"的判断方式是极为危险的。HIV感染初期,体内病毒载量往往处于高峰,而此时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,却具有极强的传染性。
误区二:认为"只有高危人群才会感染HIV"
李女士坦言,她一直认为艾滋病是"特定人群"的疾病,与普通人无关。这种刻板印象导致她放松了警惕。HIV不认识身份和职业,任何有高风险行为的人都可能感染。
2023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调查显示,近年来我国新增HIV感染者中,普通异性恋人群占比逐年上升,已达新增感染总数的37.8%。艾滋病已不再是特定群体的疾病,而是所有人都需面对的公共卫生问题。
误区三:将口服避孕药视为"安全性行为"的全部保障
李女士透露,她习惯使用口服避孕药作为主要避孕手段,认为这样就足够安全。殊不知,避孕药只能预防意外怀孕,对预防HIV等性传播疾病毫无作用。
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专家指出,安全套是目前唯一能同时预防怀孕和减少HIV传播风险的方法,正确使用安全套可将HIV传播风险降低约85%。
误区四:认为"HIV检测呈阴性就代表绝对安全"
李女士的一位性伴侣曾出示HIV检测阴性证明,她因此认为对方绝对安全。HIV检测存在"窗口期"问题,即感染后一段时间内检测可能呈现"假阴性"。
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发现,HIV抗体检测的窗口期通常为2-12周,而第四代抗原抗体联合检测的窗口期也有约2周。窗口期内的检测结果并不可靠,这是许多人忽视的关键问题。
误区五:误解HIV传播途径
李女士坦言她对HIV的传播途径理解不全面,甚至存在一些迷思。她曾担心共用餐具会传播HIV,却忽视了无保护性行为的高风险。
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专家表示,HIV主要通过性接触、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。日常生活接触如握手、拥抱、共用餐具、蚊虫叮咬等不会传播HIV。这种对传播途径的误解导致人们在真正的高风险行为面前疏于防范。
误区六:认为"HIV等于死刑",感染即意味着生命终结
在被诊断后,李女士曾一度陷入绝望,甚至有轻生念头。这反映了公众对HIV/AIDS治疗现状的认知滞后。
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研究表明,现代抗逆转录病毒治疗(ART)可显著控制病毒复制,使HIV感染者的预期寿命接近正常人群。2024年初发表的追踪研究显示,及时接受规范治疗的HIV感染者,其5年生存率已达95%以上。
艾滋病已从"致命疾病"转变为"可控慢性病",这一认知转变对减轻患者心理负担、促进早期诊断至关重要。
误区七:对暴露后预防(PEP)认知不足
最令医生惋惜的是,李女士曾在一次高风险行为后感到担忧,却不知道有暴露后预防(PEP)这一选择。PEP是指在可能接触HIV后72小时内服用抗病毒药物,可大幅降低感染风险。
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22年的研究证实,在暴露后24小时内开始PEP,且严格遵从28天用药方案,可将HIV感染风险降低80%以上。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显示,仅有18.7%的普通人群了解PEP,这一认知盲区亟待改善。
李女士的经历向我们敲响了警钟。在艾滋病防控领域,知识误区比病毒本身更具杀伤力。正如浙江省疾控中心专家所言,艾滋病预防不仅是医学问题,更是教育问题。知识的普及和认知的更新,是防控HIV传播最有效的手段。
针对上述七大误区,医学专家给出了具体建议:
保持警惕心态,不以貌取人,不依赖主观判断评估风险。任何无保护性行为都存在潜在风险,安全套的正确使用是减少HIV传播的有效措施。
定期进行HIV检测,尤其是有高风险行为后。记住检测结果的局限性,理解"窗口期"概念。
了解HIV的实际传播途径,避免在错误的地方恐惧,在真正的风险面前疏忽。
知晓暴露后预防(PEP)和暴露前预防(PrEP)等预防手段,高风险接触后及时就医咨询。
如果不幸感染,应积极寻求专业治疗,坚持规范服药,可以获得与常人相近的生活质量和寿命。
李女士在接受规范治疗后,病毒载量已降至检测不到水平。她决定勇敢面对现实,并投身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,用自己的经历警示他人。
艾滋病防控的关键在于打破认知壁垒。只有持续更新知识,消除误区,才能构筑起抵御HIV的有效防线。正如李女士所说:"如果当初我知道这些,或许今天就是另一个结局。"
在疾病面前,知识就是力量,而最危险的敌人,往往是我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事情。
参考文献:
1. 张伟强,刘沛,等.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与防控策略.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2023,44(5):612-618.
2. 王福生,李太生.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展望.中华内科杂志,2024,63(2):89-94.
参考文献:
1. 张伟强,刘沛,等.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分析与防控策略.中华流行病学杂志,2023,44(5):612-618.
2. 王福生,李太生.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现状与展望.中华内科杂志,2024,63(2):89-94.
深富策略-线上开户的证券公司-股票推荐配资-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